“叮當(dāng)、叮當(dāng)……”瘦毛驢脖子下的鈴鐺,時緩時急,把日頭搖醒。
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母親端坐毛驢背,手搭額頭瞭望大山深處。山間靜悄悄的。偶爾,野山雞從草叢里飛出,拖著長長的尾巴劃向遠(yuǎn)處,“嘎嘎”聲打破了寂靜。
跟母親走外奶家是我童年最高興的事兒了。一會兒呼呼生風(fēng)地舞動三尺柳棍打頭陣,一會兒焉不拉幾地勾頭數(shù)路邊螞蟻斷后;時而爬樹掏鳥巢,時而探棍直搗懸崖上的蜂窩;不是唰唰躍上地塄上“尋寶”,就是咚咚跳下陡坡探看山洞的深淺,不聽母親的訓(xùn)斥。
翻過一道梁,又過一道溝,羊腸小路總也走不完。太陽耐不住寂寞,吐口晚霞夢周公去了。
外奶家的窯洞掛在半山腰。外奶、舅舅、舅母還有四個表妹,圍攏當(dāng)院吃飯拉家常。月亮在一盆清冽的豆水米湯里探頭探腦,看到眼前的半碗炒面,搖頭嘆息。
啞巴舅舅摸摸我的頭,從炕洞掏出雞蛋大小的洋芋,遞我手上,焦黃的洋芋在我手中倒過來倒過去,“噗噗”——舅舅張嘴幫我吹。
母親串門去了,我提筐陪外奶在山路上晃蕩。山路是山羊的“杰作”,宛如一條飄帶,一會掛在山間,一會跌入深谷。外奶滿臉的經(jīng)緯線,頭頂鳥窩大的發(fā)髻,橫插一拃長銅簪子,兩頭發(fā)光,她說這是她媽給她唯一的嫁妝,小腳搗蒜,肩抗镢頭,一路給我說古今,唾沫星子橫飛。我們高一步淺一腳,七拐八繞進入更遠(yuǎn)的大山,剜糊口的野菜,挖藥材換鹽巴和點燈用的煤油。
那年月,這是農(nóng)人的常態(tài)。
我的老家老早被鎖在了大山里,鎖了人老幾輩子。山路把我的老家編織成了一片楓葉。我仿佛一只蝸牛,在楓葉的葉脈上艱難地攀爬行走。
“哥,看戲走?!碧玫芤宦暫敖?,勾走了我的魂。
唰的一下,我撂下背上的柴火,躥向溝邊小路,一邊蹦跳,一邊踢路上的石子。小路彎彎曲曲,沿河邊延伸,河水嘩啦啦響,陪伴小路前行,時而舒緩,時而跳躍,高興了還叮叮咚咚唱歌,我們也興奮地唱起了“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小伙伴、爺爺、奶奶越聚越多,十里路沉浸在了歡歌笑語里。
緊跑慢趕,還是去遲了。山窩窩里黑壓壓一片,戲臺上鑼鼓喧天,笛聲婉轉(zhuǎn),胡琴悠揚。幕布上,牛皮娃娃借助一盞煤油燈繞過來繞過去,令人眼花繚亂,把梁山伯與祝英臺演繹得如泣如訴。
戲臺下,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屁股底下墊塊磚,有咬旱煙鍋的,有嗑瓜子的,大都是老漢娃娃,眼不離戲臺,看得入神;后面站立的多是小伙子大姑娘,他們有的不看戲,卻看看戲的人,左顧右盼,眉來眼去;有的你拉我扯,低語悄悄話,好幾對男女還手拉手,鉆進了夜幕里。
我和堂弟擠進戲臺下,一屁股坐在土堆上,眼觀臺上的動靜,耳聽老人對戲文解說。那唱戲的人一手絕活,牛皮娃娃在他手里舞動得風(fēng)生水起,活靈活現(xiàn),一會兒高腔喊,一會兒大聲唱,抑揚頓挫,老人跟著戲文滔滔不絕地講,一折唱完,又是一折。就這,我還是云里霧里,不大懂,倒是圖個熱鬧。
天上的星星眨眼打盹,我和堂弟也漸漸進入了夢鄉(xiāng)?!班膏膏?!”一陣雞叫從山間傳來,呀!四周靜悄悄,早散場了,一骨碌爬起,撒腿往家跑。過河時,堂弟一不小心,踩翻墊腳石,“咕咚”一聲,跌進河里,像個落湯雞。
那年月,有場戲看,就是我們山里娃最奢侈的文化生活。
家鄉(xiāng)的山路,有多長?量不完;多少條?數(shù)不清。它們互相挽著,互相纏著,從炊煙裊裊的村莊四面八方延伸出去。
我的童年就是在這些路上度過的。背過柴,剜過菜,拾過糞,挑過水,也玩過藏貓貓游戲……
一條通往白馬學(xué)校的路,10里長,掛在溝邊,沿川南下,左拐右繞,要過10道河,是我們村里向外延伸的最寬的路。
20世紀(jì)70年代初,我上初中了,終于走上了這條路,我的夢想之路。披星去戴月回。
這條路,我走得也是提心吊膽,不是怕狗咬,就是怕洪水。有天,晴空萬里,悶熱。放學(xué)回家的路上,我與同學(xué)一邊討論老師布置的作文怎樣寫,一邊朗讀路邊撿的一張殘破不全的《人民日報》上的社論。突然,一股寒風(fēng)攜著團團黑云與我們撞了個滿懷。不好!拔腿就跑。
嘩!轟隆隆,頓時,電閃雷鳴,天地震顫,雨點和著冰雹噼里啪啦砸了下來。我們不顧一切地跑,跌倒,滾一身泥巴,一個鯉魚跳,繼續(xù)跑。還有最后一道河啊,緊跑慢趕,洪水咆哮著翻滾著,還是搶在了我們前頭,水位快速上漲。
撲通撲通,我們跳進齊腰深水,雙手把書包舉得高高的,沖向?qū)Π丁:樗絹碓酱?,越來越猛,一個浪頭接一個浪頭打來,打得我們暈頭轉(zhuǎn)向,泥糊糊的洪水直往嘴里鉆,書包被卷跑了,鞋子被沖走了。好不容易撲騰到對岸,卻爬不上去,洪水給岸邊潑上了“黃油”,我倆手挽手,拼命往上爬,爬一步退兩步,眼看被洪水吞沒。忽然,撈柴叔叔把撈鉤伸來,“抓緊,快!”我們躺在路上,心有余悸,口吐黃水,“愣娃,這么大山水,還敢過河,不要小命了?!”我們無言以對。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兩年后,我踏上了去元城高中的路。也是一條山路,時斷時續(xù),像大山的腰帶,似農(nóng)人腰間的麻繩,穿過財神崾峴,飄落五里溝,抬頭望不見峁頂。一周往來一次,我像走鋼絲一樣,在這條路上灑下了一滴滴汗水,留下了一個個故事……
斗轉(zhuǎn)星移,半個世紀(jì)說不見就不見了。
一腳油門,呼地一下就到家了。站在我家廟咀四處張望,平坦的柏油路,寬闊的石子路,四通八達,昔日家家門前的交通工具——毛驢,消失殆盡,一輛輛嶄新的轎車停在青磚紅瓦房門前,整裝待發(fā)。留下的幾條彎彎山路,還有筑在山路邊的窯洞,變成了一道道靚麗風(fēng)景線。
家鄉(xiāng)的山路啊,你是一條絲帶,一頭在我心里,一頭在家鄉(xiāng)的菜園里;你是一條彩虹,一端在我夢里,一端在家鄉(xiāng)的水缸里。
家鄉(xiāng)與我,有這條彎彎的山路牽著,緊緊地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