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 (記者 李建強)公眾號、APP上,“百年黨史天天讀”專欄持續(xù)更新,“黨的奮進故事”視頻滾動播放;直播間里,在線參觀瞻仰紅色基地;民間糾紛,通過網絡就能得到有效調解……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寧縣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依托網絡新媒體,真正讓黨史學習教育“潮”起來。
進網絡直播間觀紅色基地
“各位朋友大家早晨好,現在我們位于太昌鎮(zhèn)肖家村中共邠寧支部舊址所在地,今天的黨史學習教育云課堂跟隨我一起了解王孝錫烈士的革命事跡?!敝泄策搶幹Р颗f址講解員穆瑞娟正在采取黨史故事“云宣講”的形式給受眾講解中共邠寧支部。
4月28日,通過網絡直播,“走”進中共邠寧支部舊址,跟著講解員穆瑞娟的腳步重溫黨的歷史、領悟黨的初心?!拔夷昙o大了,視力不好,腿腳不便,不能到達現場參觀瞻仰,直播終于為我解決了這一難題,讓我可以和大家一起重溫黨的光輝歷程了,工作人員真是想得太周到了?!闭谟^看直播的盤克鎮(zhèn)上莊村79歲的老黨員王存子感慨萬千。
穆瑞娟是肖家村的駐村干部,也是邠寧支部的講解員,在邠寧支部舊址重建過程中,她擔任起了講解工作,過去都是現場講解,黨史學習教育啟動后,穆瑞娟考慮到前來參觀瞻仰的黨員干部群眾會越來越多,加之像退休老同志老黨員、非公企業(yè)職工、在校學生等人群可能無法到達現場,于是她創(chuàng)新思路,立即決定通過黨史故事抖音“云宣講”的形式,進一步擴大黨史學習教育的覆蓋面,讓更廣泛的人了解寧縣當地的紅色文化歷史。
作為革命老區(qū)的寧縣,全縣范圍內有28處革命遺址遺跡,流傳著成百上千的紅色故事。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寧縣綜合運用短視頻、動漫、云宣講等新載體,持續(xù)在“云端”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宣傳,讓廣大黨員干部多渠道聆聽本地的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汲取前進力量。目前,全縣已有2.04萬名黨員干部群眾通過直播學習黨史,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
借新媒體平臺學黨的歷史
“學史明志、鑒往知來,利用網絡移動端進行黨史學習,可以把碎片時間用起來,感覺非常方便,特別是黨史知識自測,使我對黨史中的一些關鍵歷史節(jié)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睂幗變簣@教師王麗說到。如果學習黨史一直照本宣科“灌輸式”學習,其效果與成效勢必會打折扣。為此,寧縣打破思維窠臼,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黨史學習教育。
寧江幼兒園要求全體教師充分利用“學習強國”APP資源豐富、功能強大、時效性強等諸多特點,把黨史學習作為每日的必修課,通過鼓勵黨員干部群眾在“學習強國”平臺學習黨史人物、在線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看紅色影視經典展播等學習內容,采取曬積分、比排名、微分享等方式,讓網絡學習成為提升學習質效的“催化劑”。
縣融媒體中心在寧縣發(fā)布、寧縣融媒公眾號和愛寧縣APP上開設“黨史故事一百講”、“學史進行時”、“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3個欄目,轉載和發(fā)布《百年黨史天天讀》,并綜合運用H5、短視頻、動漫等載體,為講好黨史找到更“潮”的打開方式,引導全縣廣大干部職工深入學習黨史、學習身邊的典型人物,進一步勇擔職責使命,煥發(fā)干事創(chuàng)業(yè)精氣神,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目前,新媒體平臺已累計轉載發(fā)布黨史學習教育方面稿件、故事128篇,制作短視頻4個,吸引不少黨員群眾在線學習黨史,瀏覽量多達7.84萬人次
用網絡化調解解群眾難題
寧縣人民法院將黨史學習教育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深度融合,堅持以“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為著力點,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借助網絡平臺,化解并執(zhí)結了一系列群眾“急、盼、愁”的糾紛,讓群眾切實感受了司法普惠的溫暖與貼心。
“你們的效率真高,不僅調解了我們起訴的一件糾紛,還化解了我們案件之外的矛盾,徹底解決了困擾我們心頭的一件憂心事、煩心事”,在執(zhí)行完案款后,雙方當事人激動地說。4月19日,寧縣人民法院利用網絡平臺成功調解一起財產損害賠償糾紛,在調解過程中,又化解了拖欠一年多的農民工工資矛盾糾紛。
2020年3月23日,桐城市某公司與張某簽訂了勞務合同,約定由張某給公司承包的寧縣某隧道工程提供勞務,月薪1.1萬元。天有不測風云,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發(fā)生了意外。4月至7月期間,桐城市某公司認為張某因為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了12萬元的經濟損失,要求張某承擔30%的責任。張某認為桐城市某公司拖欠其工資1.935萬元,另外其工作中不存在失誤,責任不應當由其承擔。由于損失問題懸而未決,桐城市某公司扣留了張某的工資,張某向相關部門上訪索要工資,同時桐城市某公司以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提起訴訟,要求張某支付返工損失。
受理案件后,縣法院鑒于本案中公司損失需要司法鑒定,程序周期較長,起訴標的也不大,被告又遠在安徽桐城市,另外因為案件以外的工資問題,雙方可能互有給付義務,辦案人員與雙方溝通后,決定利用互聯網網絡平臺調解案件,經過一番耐心地釋法說理后,雙方最終自愿達成調解協議,并履行了案件款,兩起糾紛在不到十天內得以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