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社火表演藝術是寧縣古老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之一,分布在寧縣各鄉(xiāng)鎮(zhèn),具體表現(xiàn)形式隨寧縣地域不同而大同小異。寧縣社火表演藝術誕生于農耕文化中,藝術表現(xiàn)力強,造型粗獷,表演內容多樣,多以民間傳說故事、歷史典故、戲劇故事及神話故事為主,配以戲劇服飾,以夸張或者詼諧的形式進行演繹。寧縣社火表演表現(xiàn)形式豐富,分為秧歌舞、車故事、馬故事、地故事及彩車方隊等。 寧縣社火表演藝術究其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它與農耕文化中的原始歌舞息息相關。刀耕火種的遠古時期,社會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于生死及許多自然界現(xiàn)象不能正確理解,常常以社為單位組織祭祀活動,舉行相關表演和儀式,“擊器而歌,圍火而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故稱社火。每逢祭祀的時節(jié),原始先民會編排程式固定的舞蹈進行祭祀活動,把本族信仰的天神、圖騰畫在臉上或者制成面具,戴上頭上,邊擊打著勞動生產(chǎn)器具,邊狂呼狂舞,祈望崇拜的天神、圖騰能夠保佑人們免災避禍。夏商時期,這種傳統(tǒng)祭祀儀式被稱為“大儺”。奴隸社會時期的朝廷為了普化眾生,祈求國泰民安,設有專門從事祭祀儀式的機構,使這種帶有巫術性的舞蹈普遍流傳?!稑犯s錄》記載“驅儺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zhí)戈揚盾,口唱巫術咒語,在室內到處亂打,以使鬼懼怕而逃遁”。隨著歲月的流逝,經(jīng)朝歷代,這種驅儺由宮廷傳入民間,逐漸形成民間傳統(tǒng)的民俗禮儀活動?!拔幕蟾锩睍r間,社火表演被禁演,部分演出劇目失傳。直到20世紀80年代得到恢復,一直沿襲至今。 寧縣社火表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按表演形式主要分為車故事、秧歌、馬故事、地故事、高蹺、彩車游行等方隊。 1.車故事 車故事通常以車為載體進行表演,將車用彩綢紙花裝飾,用木椽在車上搭成亭臺及樓閣架子,用花布紅綢和明鏡絲穗裝飾一新,演員著傳統(tǒng)戲曲服裝,多位傳統(tǒng)秦腔折子戲片段的扮相,如《花亭相會》《關公?;噬贰度锝套印返龋瑑热荻嘁詰蛺簱P善,忠孝仁義為主,飽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2.高蹺 高蹺表演者兩腿各踏一根三、四尺高的木腿,翻跟斗、劈叉,跑跳自如。演出時,臉譜與服飾會事先扮好,在鑼鼓伴奏下,做行進隊列或固定場地表演,驚險出奇,扣人心弦。常演的劇目有《盜仙草》《唐僧取經(jīng)》《破寧州》《八仙過?!返?。 3.秧歌 寧縣徒手秧歌,俗稱“扭秧歌”,屬于社火隊中集體性的表演活動形式,其最大特點是演員赤手空拳,不拿任何道具,表演形式難度較大。秧歌只舞不歌,始終突出一個“扭”字,腳踏十字步,表演時需變換各種隊形,聚散分合,動靜有序,也有手持花扇、手帕,腰中束紅綠彩帶,邊走邊扭。 4.地故事 地故事又叫“跑故事”,是晚間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以“進單位、入農家、走廣場”的方式,走街串巷進行巡回演出,驅邪求福,給人民群眾送去平安與祝福。演出時,春官依據(jù)演出現(xiàn)場環(huán)境、觀眾身份屬性等,即興發(fā)揮,隨著鼓點隨口編唱祝福賀詞。故事人物裝扮后,按情節(jié)列隊碎步靸地跑動,以“踢尖腳”、“跌平叉”等武功動作出場、入場,隨時變換隊形,有“辮蒜”、轉“8”字、“踩五角”、“跑四門”等套路。地故事所到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氣氛熱烈,熱烈異常。 跑旱船、大頭娃娃是傳統(tǒng)地故事中常見的表演形式,船體用竹片扎成,外用彩紙裱糊,艙外懸掛各色彩燈,船身用布或綢子圍著。女角穿戲裝駕船,碎步快走,如燕穿柳。除駕船女角外,每船另有一男角艄公,老生扮相,劃出逆水、轉彎、遇風浪等動作時,女角要駕船做出翻跟斗、豎蜻蜒、蝎子爬等舞姿,整個表演動作歡快,配合默契。大頭娃娃,演耍起來,動作笨拙,滑稽詼諧,妙趣橫生。 5.彩車游行 彩車游行是傳統(tǒng)社火表演藝術的衍生物,十九世紀90年代才開始興盛。演出主體一般以單位,企業(yè)為主,裝扮彩車進行巡游。車上制作各種立體造型或大或小的彩模。彩車以傳統(tǒng)圖案為主,用各色絲綢、布料裝飾,邊角飾以彩穗,或者題寫詩文,立意新穎,深受當?shù)厝嗣袢罕姷南矏邸?/p> 2013年6月“寧縣社火表演”被慶陽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